酒业信息网

关于印发《北京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的函(京政农函〔2012〕2号)

时间: 2023-02-21 来源: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核心提示:
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市农委会同市经济信息化委编制了《北京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发布单位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发布文号 京政农函〔2012〕2号
发布日期 2012-01-11 生效日期 暂无
有效性状态 未知 废止日期 暂无
属性 专业属性
备注 http://www.bjnw.gov.cn/zfxxgk/fgwj/zcxwj/201202/t20120206_291888.html

  郊区各区县人民政府,市各有关单位:

  根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规划》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市农委会同市经济信息化委编制了《北京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并经市领导同意,现予以印发,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北京市农村工作委员会 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二一二年一月十一日

  北京市“十二五”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

  前    言

  “首都的农业是都市型现代农业,是一二三产相互融合、充分体现人文、科技、绿色特征的低碳产业”。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是三次产业融合的载体,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支柱产业,是保障城市菜篮子供应的基础性产业,对推动首都农业转变发展方式、实施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升农业综合效益、保障首都市场供应、满足社会消费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本市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在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提升农业效益、保证首都市场供应、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企业规模较小,精深加工水平较低,国际化水平不高,带动能力还不够强,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健全,相关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市委十届八次全会精神,转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率先实现,依据《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规划》、《北京市“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本规划。本规划编制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规划年限为2010-2015年,规划主要针对农副食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三个农产品加工业的子行业(其他区域特色子行业略作表述)。

  目 录

  一.发展背景

  (一)基本现状

  (二)优势潜力

  (三)主要问题

  二.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原则

  (三)发展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推进企业规模化

  (二)做好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工作,推进运营资本化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建设,推进布局园区化

  (四)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开放合作,推进产业国际化

  四.重点布局

  (一)三区

  (二)两环

  (三)一带

  五.重点产业

  (一)粮油加工业

  (二)果品加工业

  (三)蔬菜加工业

  (四)畜禽加工业

  (五)饲料加工业

  (六)饮料加工业

  (七)特色产品加工业

  六.重点工程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培育工程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建设工程

  (三)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建设工程

  (四)农产品加工合作组织培育工程

  (五)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工程

  (六)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七)农产品加工企业创业服务工程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三)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

  (四)加大相关服务平台建设力度

  一.发展背景

  (一)基本现状

  1.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化发展,整体盈利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10年末,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企业1853家,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04家,大中型企业79家,上市公司10家。2010年,北京三元集团、华都集团和大发畜产三家国有企业完成战略大重组,成立“北京首都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实现规模化、集团化发展。2010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资产总计788亿元,比“十五”末增长96.5%;总产值达641元,同比增长70.9%;实现总利润24.0亿元,出口产品销售收入23.7亿元,行业的销售利润率达到4.6%。

  2.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形态基本形成,集群效应日益凸显。“十一五”期间,各郊区县充分发挥劳动力和土地优势,不断加大用地、税收等政策扶持和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持续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结合园区建设重点和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园区、进驻小城镇,促进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同步发展。目前,京郊已建立15个基础设施完备、优惠政策多、一条龙服务到位、以食品生产为主的国家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基地,形成13家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42个重点小城镇已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重要聚集区。

  3.农产品加工业知名品牌众多,品牌影响力逐步提高。“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大力发展唯一性特色农产品,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品牌,对获得北京市著名商标与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政策支持与奖励,企业品牌影响力不断提高,形成了一批具有总部经济特征的企业。截止2011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共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468件,其中北京市115件,涉农商标19件;北京市工商局共认定北京市著名商标411件,其中涉农商标112件。华都肉鸡、鹏程肉食、三元牛奶、汇源果汁、牵手果汁、燕京啤酒、牛栏山二锅头等品牌知名度不断上升,品牌价值超过1000亿元。

  4.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含量提高,产业发展内在动力增强。北京市政府一直重视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创新。“十一五”以来,通过科研联合攻关,逐步完善了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与服务创新机制,大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增强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内在动力,目前,北京市拥有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机构和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共21家。

  5.原料基地建设卓有成效,带动与惠农效益持续提高。“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形成了一批以央企与市属龙头企业为代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业人员达到35万人。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所需原材料64%料为本地农产品。初步建立了畜禽、奶业、蔬菜、果品、花卉、牧草、中药材等16个种养殖原料生产基地,总面积达到81万亩,带动北京本地农户45万余户,农民直接年增收36亿元。此外,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北京郊区发展空间限制,立足首都,带动周边,在河北、山东、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建立原料与生产基地,为首都企业对外扩展、占领外埠市场、增强辐射能力、提升国内和国际影响力奠定基础。

  (二)优势潜力

  1.政策导向优势。国家高度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强农惠农力度进一步加大,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北京市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意见的函》(京政办发【2009】41号)、《北京市都市型工业调整和振兴实施方案》、《关于推进镇村企业发展的指导意见》(京经信委发【2010】135号)等政策文件。各区县根据自身特点专门制定了鼓励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具体政策措施,为北京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创造良好政策环境, 建立了鼓励各种资本进入农产品加工业的长效机制, 形成了吸引农产品加工业投资的理想环境。

  2.企业总部云集。依托首都区位优势,北京市吸引和培育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众多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将总部设在北京,北京正成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总部聚集地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展示窗口。目前,北京已经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82家,其中涉农企业7家;全国131家央企中有近百家在北京注册,其中涉农企业6家;跨国公司、央企在京设立涉农企业二级总部19家。以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为重点,集中展示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水平及名品、精品、新品,加强交流、促进合作、共同发展,有力加速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市场化、集群化、国际化进程。

  3.产业集聚优势。依托首都科技实力和研发优势,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六环以内的城区为重点,初步形成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区;立足郊区县功能定位,发挥资源条件和比较优势, 依托重点小城镇、开发区和工业区,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资源节约型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承接城区农产品加工业产业转移。产业发展集聚有效延伸了产业链条,促进了社会化服务体系完善,成为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4.首都市场巨大。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表明,北京市常住人口达到1961.2万,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9073元。巨大的消费群体具有消费结构层次多、消费需求变化快、消费质量要求高、消费需求多元化的特点,对安全优质农加工产品需求旺盛,成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巨大市场。2010年北京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6229亿元,其中食品消费约占25%,市场需求强劲。农产品加工企业应着力在北京市场打造知名品牌,以优质、安全的产品不断满足北京巨大消费市场日益增长的需求。

  5.科技创新推动。北京市是全国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孵化基地。全市拥有44家国家级和市级农业科技创新机构,其中拥有21家全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创新机构和国家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专业分中心。“十一五”期间,承担国家级、市级农产品加工科研项目630余项,推广转化率达到70%以上。北京市依托科教技术资源聚集优势,强化科企合作,加快新技术、新方法向农产品加工业转化,加速农产品加工企业产业技术更新、产品研发,为提高农产品加工业运行效益创造良好条件,有效地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

  (三)主要问题

  农产品加工业是北京市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农产品加工行业具有重要的影响力。目前,北京市农产品加工业在适应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要求,满足首都市民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具体表现在:在规模与水平上,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规模仍然不大,加工转化增值水平不高,精深加工水平较低;在布局与重点上,布局较为分散,缺乏科学规划,发展重点不突出,园区化水平不高;在装备与人才上,技术装备水平有待提高,高端产业管理与技术人才缺乏;在组织与合作上,京企与央企缺乏有效对接,生产组织方式滞后,国际化程度不高;在经营与运作上,资本运营效率仍可提高,企业上市亟需推进;在带动与增收上,利益联结不紧密,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尚有较大空间。

  二.思路目标

  (一)指导思想

  北京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主线,以保障首都农产品市场供应和食品质量安全为目标,以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和对外开放为动力,发挥首都资源与市场优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创新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形式。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由数量增长向质量提高、由松散布局向聚集区发展转变,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质量;优化产业布局,提升农产品加工业资本化、园区化、规模化、国际化水平;培育领军企业,推动重点行业发展;健全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标准化,将农加工食品的质量安全作为推进菜篮子工程建设,实现农业惠及民生的重要目标;完善企业与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农产品加工业对都市型现代农业建设和农民就业增收的带动作用。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富裕农民原则。促进农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模式,建设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原料与生产基地,发展农民就业增收与创业基地,形成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高效联结机制,确保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就业增收。

  2.坚持环境友好原则。以绿色、低碳、安全为方向,大力发展环境友好型与资源节约型农产品加工业。立足生态环境保护,重视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水资源和农业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和循环利用,强化节能减排,减少环境污染,发展低排放、高效益的加工方式,建立安全、优质、营养、低耗、绿色、生态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3.坚持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主导作用,不断优化资本、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配置,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整体运行效率。把握市场需求,研发、培育一批名牌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立足农产品加工业主导产业,培育和壮大一批优势企业,鼓励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提高国内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能力;依托市场加速加工企业优胜劣汰,促进产业规模集聚,提升产业化水平。

  4.坚持科技创新原则。有效整合首都科技资源,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农产品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提升新技术对农产品加工业综合效益贡献率;打造一批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基地和研发中心,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关键技术领域重点突破,重点提升加工工艺和装备水平。

  5.坚持融合发展原则。充分借助高新技术,实现传统产业与战略新兴产业融合。促进农副食品加工业与农业、工业和第三产业之间的融合联动发展。促进农副食品加工业内部各行业之间的配套融合。促进食品工业与信息化的紧密融合。

  6.坚持质量安全原则。质量安全是农产品加工行业健康和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支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执行标准、进行规范操作,实施原料-生产-销售等关键环节质量控制,不断提高农加工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突破口,加速农产品加工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提升供应保障能力,提高质量安全水平。到2015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年均增长15%以上,基本建成产业聚集、带动有力、效益突出、全国领先、具有一定国际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业集聚区。

  1.企业规模与效益显著扩大。到2015年,年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农加工企业达到6家,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培育一大批亿元产值企业;做大做强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和国际竞争力强的出口企业;形成3—5个具有农业总部经济性质的产业基地;加强上市培育工作,推动符合条件的涉农企业上市融资,确保新增上市企业10家、力争15家,打造北京都市农业上市板块。

  2.农产品加工水平大幅提高。到2015年,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初加工以上)达70%以上,加工增值率达到220%以上,精深加工比重显著增加,农产品加工副产物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基本形成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标准化水平全面提高,80%以上的规模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ISO、HACCP体系认证。

  3.产品质量和品牌效应明显提升。积极培育高端、优质、安全的农加工产品品牌,提高高端产品比例,明显提升企业信誉;到2015年,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0个(总数达29个),北京市著名商标30个(总数达142个),提高知名品牌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4.技术与装备水平持续更新。研制一批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先进的农产品加工重大装备。到2015年,农产品加工新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和广泛应用,技术与装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部分领域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5.带动就业增收明显增强。优化农产品加工基地布局,增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产业聚集、辐射带动能力。鼓励企业外埠投资建设加工原料生产基地;提升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与大宗农产品生产者建立稳定紧密的连接纽带;以农民专业化合作社为母体,积极发展社办企业,带动农民就地就业。

  三.主要任务

  (一)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领军企业,推进企业规模化

  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龙头企业,引导龙头企业和成长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参股、联合等方式整合资源要素,发展成为行业领军企业。发挥首都信息、技术、服务等资源优势,开展多种方式合作,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总部聚集北京;支持领军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企业由区域型向全国型乃至跨国集团发展;支持领军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做大做强;鼓励领军企业加强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原料基地的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提高;支持领军企业提高研发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大力发展以花卉加工、籽种加工、果蔬加工、肉蛋奶制品加工和饲料加工为重点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领域;鼓励领军企业打破区域、部门、所有制界限,整合资本和品牌等要素,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的优质品牌;引导领军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效对接,建立和完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提高对农户的辐射带动能力。

  (二)做好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工作,推进运营资本化

  进一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大力培育后备上市企业,加大对上市重点培育企业支持力度。建立企业上市资源库、中介机构数据库、投资机构数据库;鼓励和引导证券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服务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引导和支持银行对拟上市企业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小额贷款机构为拟上市企业提供小额信贷服务;支持和鼓励担保机构为拟上市企业提供担保服务;鼓励和引导创业投资机构、股权投资机构投资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融资。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建设,推进布局园区化

  以发展资本或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加工业与领军企业配套产业为重点,整合和规范各类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不断完善农产品加工基地扶持政策,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快速健全管理制度和服务规范,积极建设和完善现有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运行与保障机制,吸引农产品加工企业聚集基地、创业发展。引导产业聚集区准确定位,突出特色和优势,培育经济效益明显、上下游产业互联、专业分工明晰、产加销及服务性企业完备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加快形成一批空间布局合理、区域特色明显、产业优势突出、集群效应显著的农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园区。

  (四)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开放合作,推进产业国际化

  进一步深化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区内区外合作和国内国际合作。继续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与河北、山东、内蒙古、山西等省区合作,充分利用外埠土地、劳力和政策优势,建立标准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与加工基地,增强首都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和行业影响力。鼓励龙头企业实施“引进来”战略,提升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引导有实力的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高国际市场占有率和知名度。以扩大农产品出口和农业利用外资为重点,培育国际农产品知名品牌,壮大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在农产品出口、农业利用外资、农业企业境外发展、农业科技国际交流合作与自主创新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四.重点布局

  依据《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和《北京市农业产业布局指导意见》,围绕发展目标及主要任务,结合北京市的空间形态和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交通区位、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按照“三区两环一带”的空间结构对北京农产品加工业进行布局,形成“三区统筹发展、两环拓展提升、一带特色添彩”的空间发展格局。

  (一)三区

  三区包括中部农产品精深加工区、南部打造乳制品生产基地、蔬菜(食用菌)加工区和北部干鲜果品、饮品和新兴特色食品加工区。在产业类型和加工深度上,三区差异明显、各具特色,在产品结构和企业构成上,三区均具有满足市场高端需求的优质加工产品、在北京和国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优品牌,形成“精品为主,特色突出”的新格局,有效促进三区优势互补、统筹发展。

  中部农产品精深加工区

  主要包括以东城、西城、朝阳、丰台、海淀、昌平、顺义、通州、大兴、房山为主的六环以里及沿线区域。重点发展粮油加工、饲料加工、果蔬饮料、酿酒、熟肉制品、高档排酸冷却肉、分割肉和乳品加工,积极发展体现高端高效高价值的鲜切花加工、生物产品加工等新兴产业,形成北京农产品精深加工先进技术与优秀品牌的展示窗口。

  南部蔬菜(食用菌)加工区

  主要包括大兴、通州和房山平原区域。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做大规模,做强品牌。依托设施农业和农产品原料基地,加快打造新的乳制品生产基地。同时,发展脱水蔬菜加工、速冻蔬菜加工、蔬菜分级包装和净菜鲜活配送、食用菌分级包装和罐头加工,加快形成蔬菜(食用菌)初、精加工与物流配送基地,提高蔬菜产品品级和商品化率。

  北部干鲜果品(饮品)加工区

  主要包括平谷、密云、怀柔、延庆、门头沟、昌平北部和顺义东北部区域。以果品优势资源为依托,做大做强饮品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果品饮料加工、高档葡萄酒酿制(依托酒庄)。以板粟、核桃、杏仁等特色资源优势为支撑,加快形成特色食品加工基地,提高果品附加值和商品化率。

  (二)两环

  两环包括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加工环和菜篮子产品加工保障环。在功能结构上,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加工环以科技创新和成果示范为主,菜篮子产品加工保障环以保障城市农产品供应和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为主。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水平提高,两环将呈现空间动态拓展和发展水平提升的趋势。

  功能拓展区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加工环

  主要包括六环以内区域。依托首都科研院校密集,研发力量雄厚优势,培育和引进技术含量较高的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不断引导,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向高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高新技术向园区聚集,辐射能力与示范作用不断增强,形成具有首都乃至全国影响力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示范聚集区。

  发展新区菜篮子产品加工保障环

  包括在顺义、通州、大兴以及昌平、门头沟和房山的部分平原地区。依托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基础,加大农产品加工业对“菜篮子”工程的保障力度。一是以蔬菜加工为重点,培育以生鲜蔬菜为重点的菜篮子供应基地和菜篮子产品加工重点企业;二是以肉类、饮料加工为重点,着力发展肉类加工、高档熟肉制品深加工、高档排酸冷却肉、分割肉、乳品加工、净菜鲜活配送、饮料加工、酿酒和饲料加工等,发展名优产品加工展示园区,建设集名优农产品加工、配送、展示、仓储、物流、出口于一体的北京农产品加工展示园区,建成北京农产品加工业展示窗口。通过发展菜篮子产品加工保障环,带动郊区农民就地就业增收。

  (三)一带

  生态涵养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带

  包括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平谷等山区县。立足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山区有机干果、特色杂粮为重点的果品与杂粮加工业;发挥生态涵养区生态优势,以农产品加工园区为依托,发展以果品、饮料生产为主的精深果蔬加工业。

  五.重点产业

  (一)粮油加工业

  粮食加工:重点开发传统米面主食品工业化生产技术和副产物综合利用技术,提升发展以古船、大磨房为主的面粉加工,大力发展即食米面食品、冷冻米面主食、速食米面制品、杂粮等主食系列产品,积极发展米面休闲食品、以谷物及其加工副产物为主要原料的食醋、酱油等调味品,着力打造北京市主食厨房;支持发展小麦、玉米等籽种加工(烘干、包衣和包装),开展农作物种质资源的引进、分类、鉴定和基因分析、保存、更新等环节的技术、方法、标准的研究与制定,以及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研究,提高籽种质量和市场竞争力。重点打造以通州、顺义为主的面粉加工及米面制品加工基地,以大兴、昌平、平谷为主的休闲方便食品加工基地;以南部平原为主的优质小麦制种及加工基地和以北部山区为主的杂交玉米制种及加工基地。

  油料加工:重点开发节能环保的油脂加工新技术和新工艺,大力发展大豆油、菜籽油等食用油加工,巩固发展豆腐、腐乳等豆制品加工,积极开发油料蛋白、生物活性等高附加值产品,促进油料作物转化增值、深度开发和高效利用。重点打造以中粮集团为领军企业,以北京为技术创新与经营运作总部,辐射江苏、山东、广东、天津、湖北等加工基地的食用油加工网络;依托王致和、白玉等豆制品加工企业,打造海淀、朝阳等豆制品加工基地。

  (二)果品加工业

  1.鲜果加工业

  果汁加工:重点开发原料预处理、高效榨汁、非热力杀菌和浓缩汁冷冻贮藏等技术,引进和选育以桃、梨、草莓等适合果蔬汁加工的等专用品种,大力发展NFC果蔬汁、果蔬浓缩汁、复合汁和果蔬汁主剂,发展以外地果汁为原料的果汁灌装,满足国内外消费者对营养、方便、安全果蔬汁消费的需求。依托汇源、牵手等知名品牌,重点打造顺义果汁生产和灌装聚集区。

  水果罐头加工:重点开发水去皮技术、电脑程序控制自动杀菌技术和综合利用技术,研发连续化、机械化、智能化的加工装备和易开罐、软包装、半刚性包装等新型包装容器和材料,选育适合罐头加工的桃、梨、苹果等专用品种,着力发展轻糖型、混合型等新型果蔬罐头产品。重点打造平谷、顺义、房山、大兴、通州等水果罐头加工基地,形成环绕北京东北、东南和西南的果蔬罐头加工带。

  柿子加工:重点研发柿子贮藏保鲜和深加工技术,发展针对高端消费群体与出口的柿子加工产品,开发脱涩柿、冰柿、保健柿子醋、柿子酒等新产品,加大房山柿子加工企业扶持力度,形成年加工45万吨的加工能力,使年加工量占到总产量的60%以上,支持企业建设大型冷库、无菌加工车间、实验室和检测室等基础设施,鼓励企业开拓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等国际市场,。

  2.干果加工业

  “十一五”末北京市板栗种植67.5万亩,年产量2.7万吨;核桃种植面积20.0万亩,年产量1.1万吨;仁用杏种植17.3万亩,年产量0.9万吨。然而干果加工企业规模较小,与果树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适应。据统计,北京果品加工企业仅有24家,所加工的干果占到总产量不足30%,因此在“十二五”期间应大力发展板栗、核桃、仁用杏等干果加工业,稳定并保障板栗、核桃、仁用杏等干果原料收购价格,保证农民增收。

  板栗加工:重点研发板栗加工褐变控制技术,板栗贮藏技术、气体射流冲击破壳技术等板栗加工新技术,开发营养板栗脆片、低糖板栗果脯、板栗制蓉、板栗酱、板栗奶、板栗酒等加工品种,发展板栗保健产品、营养强化型产品、板栗有机食品。依托怀柔、密云的50万亩优质板栗生产基地,形成年加工板栗2万吨的加工能力,重点扶持板栗有机食品基地、板栗合作联社、板栗贮藏保鲜库建设和有机板栗基地改造工程,加大对“怀柔板栗”、“密云板栗”品牌的保护力度,鼓励支持板栗加工龙头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拓更广阔的板栗销售市场,扩大北京板栗产品的国际知名度。

  核桃加工:提高核桃熟加工、核桃仁加工、核桃油加工、核桃粉加工以及核桃工艺品加工等工艺技术,在门头沟、房山、平谷、昌平等核桃生产区更新加工型核桃品种,重点培育和引进核桃深加工企业,使北京核桃年深加工能力达到2000吨以上。

  仁用杏加工:重点研发杏仁油提取技术、高级杏壳活性炭烧制技术、高蛋白杏仁粉技术,开发杏仁高级糕点、杏仁粉、杏仁露、杏仁霜、杏仁茶、杏仁酱、杏仁豆腐、杏仁巧克力等产品。在延庆、房山、门头沟的等重点区域发展10万亩优质仁用杏原料基地,打造以仁用杏加工为重点的延庆干果加工企业集聚区。

  (三)蔬菜加工业

  净菜加工:开发真空浓缩技术、微胶囊技术、膜分离技术、超微粉碎技术等保鲜技术,以及皮渣综合利用技术,提高蔬菜品质、延长保鲜时间、降低采后损失率。开发绿色营养系列净菜产品,如食疗保健净菜、微波净菜产品、低脂肪净菜产品等。引导净菜加工企业严格执行GMP和HACCP规范,在采购、分级、预冷、包装、贮藏、运输与销售环节中实施统一标准,规范商品种类、规格、品质和技术处理条件,提高首都市场蔬菜供应保障能力。

  脱水/速冻蔬菜加工:重点开发冷冻和真空微波等干燥技术和先进、高效、节能的脱水设备,选育适合脱水蔬菜加工的胡萝卜、白菜等专用品种,开发新型脱水蔬菜产品。重点开发微波、远红外等快速冻结和解冻新技术,选育适合速冻果蔬加工的甜玉米等专用品种,开发速冻蔬菜新产品。重点打造平谷、顺义、房山、大兴、通州等脱水/速冻果蔬加工聚集区。

  (四)畜禽加工业

  肉制品加工:加强以生猪和肉禽为主,加强冷却分割肉、发酵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和烤鸭、酱卤制品等传统肉制品的精深加工与物流配送技术研究与开发,开展研究微生物预报预测技术、溯源技术,建立完善的肉制品加工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保障肉类食品安全。依托顺鑫、鹏程、二商集团等龙头企业,重点打造顺义、平谷、房山为主的生猪养殖和加工基地,形成一条贯穿东西的生猪养殖和加工产业带;依托华都、大发正大等龙头企业,重点打造平谷、密云、怀柔、延庆门头沟、房山为主的肉禽养殖和加工基地,形成一条环绕北京东北、西北和西南的肉禽养殖和加工产业带。

  乳制品加工:以生鲜乳制品为主,加强原料奶营养与加工特性研究,在区内外建立优质奶源基地;加强干酪、益生菌发酵产品、强化婴儿乳粉、免疫活性肽等新型乳制品加工技术研究与开发,优化我市乳制品的产品结构;研究并建立菌种资源库,选育出风味独特、性能优良、便于商品化的优良菌种,生产国际先进水平的商品化直投式发酵剂;研究现代乳品质量及安全检验技术,开发质量检验设备,建立乳品加工标准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提升乳制品市场占有率和国际竞争力。依托覆盖顺义、通州、大兴到房山的京南奶牛产业带和覆盖延庆、密云、怀柔的京北奶牛产业带,打造首农集团(三元食品)主导、多点布局的乳制品加工基地。

  蛋制品加工:重点进行消毒包装洁蛋、液态蛋、高特性专用蛋粉等新型蛋制品生产关键技术和设备的研究开发,建立禽蛋加工生产操作规程与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对蛋禽饲料、蛋禽养殖生产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和控制,确保禽蛋原料质量与安全。重点打造覆盖房山、延庆、怀柔、密云的京北蛋禽养殖与蛋制品加工产业带,贯穿大兴、平谷、通州的京南蛋禽养殖与蛋制品加工产业带。

  (五)饲料加工业

  以研究开发蛋白质饲料、农副产品饲料生产及高效利用技术为重点,开发非粮食饲料;广泛应用生物、精细化工等技术,加速研制并推广安全、高效、无污染的饲料添加剂,逐步替代允许使用的药物饲料添加剂;大力推动优质环保型饲料、专用饲料和安全饲料科学配方技术的研究开发。建立饲料企业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帮助企业在内部建立饲料产品质量安全控制体系,支持大型饲料品控室基础设备进行改造,针对瘦肉精、三聚氰胺等违禁添加物质的检测,支持企业配备酶标仪、PCR仪、电泳仪、凝胶成像系统和液质联用仪等大型检化验设备,提高企业实验室的快速定性检测能力和水平。

  (六)饮料加工业

  饮料加工:重点发展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以及各种富含微量元素的保健性饮料,稳定发展适合市场特点的矿泉水、纯净水、碳酸饮料,积极发展时尚运动型饮料,利用丰富的药材资源开发各种保健饮料,改进口味风格和包装技术,开发新产品,打造全国性的知名饮料牌。重点打造顺义果蔬汁饮料和碳酸饮料生产聚集区,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矿泉水生产基地(带)。

  白/啤酒加工:重点发展市场销售体系健全、经营管理规范的品牌白酒。继续做强做大红星、牛栏山、燕京等酒类品牌,扩大市场竞争优势,形成稳定的经济增长点。坚持多品种方向,突出不同酒类的产品个性,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应用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和科学手段,进一步改造传统固态白酒生产技术,推进传统固态法白酒的高档精品化。实现白酒产业的机械化、自动化生产和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在传统白酒生产中的应用。利用郊区中草药生产优势,开发营养型、滋补型低度酒。重点打造顺义、怀柔为主的白/啤酒加工聚集区。

  葡萄酒加工:选育适宜本地生产的酿酒葡萄品种,建设原料种植基地,引进和开发高档葡萄酒酿制工艺和技术,重点发展适宜高端人群和商务团体消费的有机、高档、窖藏葡萄酒,做精做强京郊酒庄经济,打造国际知名酒庄品牌,大幅提高葡萄酒价值。重点在密云、房山、延庆、通州等地,打造集葡萄种植、葡萄酒酿造、文化鉴赏、交易展示、餐饮娱乐、旅游观光、科研教育为一体的葡萄酒产业带。

  (七)特色产品加工业

  食用菌加工:加强食用菌加工和保鲜技术研究,重点发展鲜食食用菌冷藏保鲜、食用菌罐头、食用菌调味品、冻干食用菌和菌类保健食品,丰富食用菌加工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增加食用菌产品附加值;大力开展食用菌药用成分提取与利用研究,延长产业链,提高食用菌生产的综合效益。重点打造以通州、房山、平谷为主的食用菌生产和加工聚集区。

  蜂产品加工:加强蜂产品功能因子研究,主要进行功能因子的提取、合成、分析、检测、功能评价、分离重组等,拓展蜂产品的开发深度和范围,重点发展蜂蜜、蜂王浆、蜂花粉、蜂胶等深加工蜂产品,持续扩大有机蜂产品、保健蜂产品和出口蜂产品比例,提高蜂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依托北部山区养蜂基地和百花、颐寿园等北京知名蜂产品品牌,重点打造散布于北京山区、多点布局的蜂产品养殖和加工基地。

  花卉加工:引进和选育适宜本地种植的茶菊、玫瑰、万寿菊以及适宜加工干燥花的花卉优良品种,重点发展茶菊、玫瑰精油、万寿菊食用色素、干燥花等花卉精深加工产品;引进和选育百合、火鹤等花卉优新品种,大力推进优质鲜切花的标准化生产,扩大出口型花卉生产规模,做大做强各类高端精品花卉,建设切花、饮用、食用、化工等不同用途的花卉生产基地及展示基地。重点打造平原地区设施生产高档盆(切)花及种苗产业带和山区露地生产花卉种球及花坛花卉产业带。

  药材加工:重点发展以本地黄芩、西洋参、玫瑰花、板蓝根等道地中药材为主、以外购中药材为辅的中药材饮片、饮剂初加工;引进与示范推广观光生态中药材品种,开发药浴、药膳等健康产业。依托北部山区药材种植区和南部房山药材种植区,重点打造京西、京东两大药材加工产业集群。

  六.重点工程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上市培育工程

  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上市资源企业的政策支持,对农产品加工企业成功上市融资给予支持奖励;加大农业投资基金支持力度,帮助具备上市潜力的大型龙头企业重组改制、发行债券;制定主板和创业板上市的农产品加工资源企业认定标准,鼓励和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开展企业上市培训,按照上市培育重点企业的实际需求,针对性地举办学习、培训、考察、座谈等活动,引导企业有步骤、分重点地推进上市工作。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品牌建设工程

  有针对性地培育农加工产品驰(著)名商标和老字号企业,根据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的排名及产品在北京和全国市场的占有率,推进北京自主品牌建设。采取针对性方式,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实施滚动推进,培育国际品牌。积极协调北京名牌产品进入中国驰名商标和北京市著名商标评审目录,为企业提供多层次、全方位服务。充分发挥新闻媒介和中介机构的舆论宣传和市场推广作用,采用多种形式提高企业社会认知度,扩大品牌影响力。给予新增国家驰名商标、北京市著名商标予以奖励。

  (三)农产品加工业聚集区建设工程

  积极建设和完善现有15家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13家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结合北京42个中心小城镇建设,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农民就业基地和示范、创业基地聚集,促进加工业园区化、集聚化、产业化发展。加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服务平台建设,改善软硬件环境,创新运行机制。大力培育和发展农产品加工总部经济。对在京新注册设立或新迁入京的地区总部(注册资本超过1亿元)给予重点支持。支持聚集区重点龙头企业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支持聚集区成长型龙头企业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健全市场营销网络,推动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创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

  (四)农产品加工合作组织培育工程

  培育以合作组织为母体的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一方面,培育合作组织建设专业化的物流、营销、贸易服务机构,保证在生产顺利进行的同时,增强营销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另一方面,鼓励合作组织发展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通过规范的企业化运营,与农民签订供销合同,为农民提供技术、种苗及其它生产资料等方式,建立起稳定的产业化经营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创新机制,改善储藏、保鲜 、烘干、清选分级、包装等设施设备条件,减少农产品产后损失,提升入市品级。

  (五)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工程

  充分利用首都科技资源优势,有效整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农产品加工企业和机械装备制造企业的科研力量,建立农产品加工业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机制。鼓励企业增加科研投入,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组建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为支撑的农产品加工技术研发中心,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完善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围绕产地初加工、综合利用、节能减排、质量安全、新产品开发等重点,开展联合攻关和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按规划、有重点加强农产品加工关键技术、新工艺、新装备的科技创新,推广和转化一批成熟、先进、适用的农产品加工技术,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效益。积极搭建平台,组织开展对接活动,实现各类研发机构、技术服务机构与企业之间,领军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以及企业与农民和装也合作组织之间的“零距离”对接,提高行业整体技术水平。

  (六)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保障工程

  以北京市食品安全行动计划为指导,完善农产品加工制品质量安全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加强从原料生产到加工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和质量控制,加快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水平。在农产品加工企业推行有机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系(FSMS)、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良好生产操作规范(GMP)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已通过认证企业的后续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开发检测新技术,拓展检测范围,全面提高农产品加工业检验检测能力。建立健全风险监测、生产许可、监督抽查、产品召回、应急处理等监管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全过程的质量监督管理。在食品行业积极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强化企业主体责任,坚持依法、诚信经营。

  (七)农产品加工企业创业服务工程

  加强对进入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新办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创业的扶持和服务。以返乡创业农民、复转军人、回乡青年学生等为主要对象,开展政策咨询、技术服务、人才培训等多种形式的农产品加工创业培训和辅导。通过完善和改扩建农产品加工信息网,构建市、区/县、乡镇三级农产品加工信息网络,进一步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自身的信息体系建设,为企业提供创业信息服务。发动社会力量为创业企业提供问题诊断、技术咨询和管理服务。建立创业企业信用档案,开展信用的征集、登记、评估、发布和诚信活动,规范创业企业行为。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市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要积极协调市农业产业化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市规划、国土资源、国有资产监督管理、金融等部门,研究制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政策措施,在产业政策、立项、资金、规划、用地等方面予以支持,规范市场行为,全力做好服务,形成各级齐抓共管、共同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区县政府要健全相应组织机构,制定发展规划,切实履行职责。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把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纳入责任目标考核体系,对指标进行分解量化,明确责任,分工到位。要加大督查考核力度,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每年对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的评比考核,总结交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好做法、好经验,对有突出贡献的龙头企业的创办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者及科技人员,纳入本市有突出贡献农村实用人才表彰奖励评选范围,按照本市表彰奖励的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

  (二)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

  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持力度。市农委、市财政局、市经济信息化委等部门共同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带动区域主导产业发展、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就业增收作用突出的项目,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给予奖励;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北京市著名商标、绿色食品认证、有机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奖励;对国家级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和创业基地建设以补助、贴息等方式给予扶持。完善“农贷、农保、农投、农担、农信、农基、涉农企业上市培育、涉农要素市场建设、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等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实施金融支农“双百”行动计划,积极向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倾斜;政策性银行和商业性金融机构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信贷支持力度,增加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中长期贷款;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外国资本等投资农产品加工业,建立多元化投融资体系;切实加强政府、企业、银行与担保、再保险机构多方合作,建立政企银联动协调机制,筛选一批财务状况优良、经营稳健、发展前景良好的企业发行集合票据,解决企业融资等困难。

  (三)加大科技创新扶持力度

  制定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首都科技资源、人才资源和智力资源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科技服务。一是整合资源,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支撑,加强高效、节能、安全和提质的新型技术与装备的推广应用;二是加快产业技术升级,以提升中小型企业技术为核心,搭建技术对接和推广平台,广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装备的推介活动。三是调动各方面研发力量,以农产品精深加工、质量安全、综合利用和节能减排为重点,优先安排农产品加工各领域急需引进、攻关、推广的技术项目;对具备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申请国家及市级重大科技专项,给予重点支持;对企业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项目,优先列入科技发展相关政策扶持范围。

  (四)加大相关服务平台建设力度

  积极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搭建全方位的综合服务平台,做好创业辅导、行业监测、网络建设、人才培养、技术支持、信用管理、对外交流、法律咨询等各项服务。一是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项目的审批服务力度,对立项、建设等涉及审批事项,充分利用并联审批工作机制,加快审批服务;二是帮助农产品加工企业稳定就业,完善就业帮扶政策,对企业吸纳就业人员、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等予以支持,鼓励区县、乡镇依托农产品资源和市场资源孵化中小型加工企业,建设农产品加工创业辅导基地;三是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系统建设,依托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物流企业,推广应用果蔬贮藏保鲜新技术和物流配送装备,实现从生产地到销售终端的全过程、全方位可溯源的数字化管理。四是加快农产品加工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对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区域、重点品种、重点环节的监测制度,建立信息发布平台,做好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及时发布,为企业发展提供宏观参考信息;五是鼓励成立农产品加工行业协会,发挥其在政府、市场、企业、农民之间以及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开展技术推广、培训、管理、信息等服务。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