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业信息网

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推进计划(武政[2002]19号)

时间: 2023-02-21 来源: 湖北省农业厅
核心提示: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推进计划的通知》(鄂政办发〔2001〕102号)精神,拓宽农业功能,提升农业档次,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所面临的挑战,全面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特制定本计划。
发布单位
武汉市人民政府
发布文号 武政[2002]19号
发布日期 2002-02-28 生效日期 暂无
有效性状态 未知 废止日期 暂无
属性 专业属性
备注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市人民政府同意《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推进计划》,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二年二月二十八日

  为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推进计划的通知》(鄂政办发〔2001〕102号)精神,拓宽农业功能,提升农业档次,应对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所面临的挑战,全面推进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与原则

  发展农产品加工,是实施农业产业化、小城镇建设和乡镇企业“二次创业”三大战略的有效结合,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新形势下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战备举措。实施计划,对于促进我市都市型农业的发展,增强区级经济实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乡村城镇化、农村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的指导思想是: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实现加工业的超常发展,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一)以特色农业加工产业化。立足于城郊乃至省内农业资源优势,围绕国际国内市场对食品、林木制品的多样化需求,大力发展果蔬、林木、畜牧水产以及专用粮食等产品的规模化特色种养基地,形成一乡(镇)一品、数乡(镇)一品、一区2-3个特色产品种植区域,培育农业支柱产业。

  (二)以加工工业为主导。以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总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会议全局,大上农产品加工项目,壮大二产业,民展三产业,带动一产业,形成一、二、三产业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农产品增值,构建区级经济发展新型支柱。

  (三)以龙头企业为主。坚持政府推动、企业运作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龙头加工企业的主体作用,使企业成为决策、开发、投资、利益分配和风险承担的主体。坚持现代加工业、传统加工业一起上,大、小龙头企业一起建的发展方式,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形成一批贸工农、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主体。

  (四)以开发为先导。积极应对“入世“挑战,加大投资环境创新力度,努力调动广大干部和群众招商引资积极性,千方百计引进各类内外资农产品加工项目,提升全市农产品加工档次,实现农业领域招商引资工作的新突破。

  (五)以科技为支撑。加大高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推广运用力度,积极鼓励和吸收更多的科研、教学单位以及科技人员参与农产品加工业建设。依靠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打造一批在国内国际市场具有一定影响的精品名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市场占有份额。

  二、发展目标及工作重点

  根据《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的要求,经过4年的努力,使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得到长足的发展,基本实现“四大目标”:

  (一)加工业产值得到明显提高。以乳制品、蔬菜制品、肉制品、食品饮料、油脂加工产品、饮料加工产品、生物制品、林木棵品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由现在的80亿元左右提高到170亿元以上,出口创汇达到1亿美元以上。城郊各区农产品加工业逐渐成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龙头,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达到1∶1.6。

  (二)龙头企业实力明显增强。全市销售收入1亿元左右的农产品加工型龙头企业发展到30家左右,其中产品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达10家左右,力争建设2-3个产值超10亿元以上的大型龙头企业。创建国家级龙头企业2-3个,省级龙头企业10个左右。农产品加工产品占有武汉市场份额由现在的10%左右提高到20%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品在市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品牌达到80个以上,其中在全省乃至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品牌3-5个。

  (三)产业化经营规模明显扩大。通过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农户参与率达到50%左右,加工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40%左右,农户参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化经营收入占农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20%以上。

  (四)农产品加工基地布局明显形成。依托武汉生物技术优势,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功能,形成“一城一区一园”(东西湖食品工业城、南湖农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示范区、汉阳食品工业园)农产品加工基地。到2005年,东西湖食品工业城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以上;南湖农业科技园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加工产品销售收入达到20亿元左右;汉阳食品工业园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达到35亿元以上。加快阳逻、庙山、新农、纱帽、武湖等农产品加工小区建设,使每个小区加工销售收入达到10亿元以上。

  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将围绕满足城乡居民放心食品的迫切需求和十大产品为主导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建设、五个百万亩工程的实施,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集合资源优势,重点抓好以下“八大”农产品加工产业链:

  1、  乳制品加工产业化

  乳制品加工产业化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经过4年努力,实现其跨越式发展。到2005年,实现总产值15亿元以上,生鲜奶产量15万吨,乳制品总量达到20万吨。

  加快扩大扬子江惠尔康、武汉光明、友芝友、香满楼、统一、妙士、海浪、新兰等重点乳制品龙头企业规模步伐,着力开发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各种风味酸奶、长寿保健奶、高钙特浓奶、铁锌钙奶等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液态奶产品和牛初乳口服免疫蛋白深加工产品。加快启动学生饮用奶计划,拓展乳制品市场消费空间。龙头企业实现年销售收入12亿元以上,地产液态奶占有武汉市场份额达到95%以上,并向周边城市扩张。

  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全市奶牛存栏发展到4万头左右,并形成规模化养殖小区5个,优质牧草种植面积达到5400公倾以上。

  2、  生鲜蔬菜加工产业化

  主攻净菜保鲜加工,加快腌制菜传统加工,引进开发水生菜深加工,促进生鲜蔬菜加工产品上档次、上品牌、上规模。到2005年,生鲜蔬菜加工业总产值力争达到20亿元以上,产品加工量达到80万吨左右,培植3-5个省内知品牌。

  依托麦德龙、家乐福、中百、华联、中商、武商等企业市场优势,开展农商联手,着力发展净菜保鲜加工业务,开发方便快捷、批量贮运技术。运用现代工艺,改造传统腌制菜生产流程,以龙头带农户,形成2-3个腌制菜加工乡(镇)。建设兴宏绿色食品工业园,充分 运用生物保鲜、真空气调保鲜等是技术开发蔬菜保鲜产品。引进建设年产保鲜藕15万吨,方便食品1万吨的莲藕加工企业,做大做强“莲花湖”品牌。扩建盐水菇加工规模,力争年加工量达到4000吨。进一步扩大魔芋、葛根等地产特色产品加工批量;大力扶持小蜜蜂公司的发展壮大,开发国际市场俏销的甜酸头和蜂系列产品,年加工甜酸头3万吨以上,蜂蜜1万吨,出口创汇1000美元。

  全面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把农产品质量监督由终端产品向生产环节延伸,建成44000公倾无公害蔬菜基地(其中:净菜、腌制菜加工基地22000公倾,水生菜加工基地22000公倾,头加工基地3400公倾)。鲜品食用菌产量达到6万吨。

  3、  肉制品加工产业化

  充分利用“入世”后畜禽产品市场竞争优势,主攻肉制品深加工,使其总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肉制品加工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支柱。以北京飘飘集团武汉加工厂、武汉天发瑞奇肉类联合加工中心、武汉肉类联合加工厂、和平渔牧集团有限公司、武汉长征肉类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为龙头,积极引进中粮集团加工项目,实现年屠宰及深加工生猛进00万头。加快牛肉加工生产线的引进,逐步形成小包装分割肉和不同风味的精包装熟食制品系列。招商建设年屠宰加工量达到1000万只的水禽加工厂,加工白条鸭、盐水鸭、板鸭等系列产品,并积极开展羽绒、鸭肠等副产品的深度形象发。加快武汉龙发养殖制品有限公司肉鸡加工项目建设,年生产能力达到600万只。改造汤食生产工艺,发展耐贮藏、易携带的方便汤食制品,年产量力争达到800万份以上。

  建设城郊6个优质商品猪生产基地,生猪良种率达到95%以上国,年出栏优质猪230万头。建成城郊10个商品鸭专业养殖乡(镇),力争年出笼达到2000万只。多途径开辟活大猪及肉制品出口创汇渠道,畜禽产品创汇达到4000万美元以上。

  4、  食品饮料加工产业化

  围绕满足城市居民食品饮料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大力发展果蔬饮料、乳酸饮料、茶饮料以及方便食品、糕点制品、糖果制品、微波炉食品等。到2005年,食品饮料加工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充分发挥武汉水资源丰富优势,进一步鼓励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绿之源等大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十五”期末,各类饮品总量达到100万吨;依托统一、顶新、华丰等国内外知名度食品加工企业,进一步扩大方便面、方便粉等方便食品市场占有份额,2005年,其生产总量力争达到10万吨以上;千方百计盘活国有食品加工企业存量资产,引进资金、技术、品牌,开发以优质饼干、糖果为主的糕点糖果制品,形成全市食品加工领域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都市食品的发展。

  5、  油脂加工产业化

  充分发挥武汉地区油脂加工实力雄厚的优势,把我市建成省内油脂加工主产区。到2005年,力争油菜籽加工量达到50万吨以上,总产值达到20亿元。重点培植华泰、艾森、新元、泰康、天发等油脂加工企业,研制开发高级营养保健油、调和油等系列产品。加快饼粕、油脚等副产品的深度开发,生产高附加值的食用蛋白、氨基酸等生物制品。龙头企业力争实现销售收入18亿元以上,出口创汇3000万美元以上。

  大力开展加工专用型油料新品种的选育和引进,推广节本增效实用种植技术,全市优质油菜种植面积达到74000公倾,总产量14万吨。同时,带动省内周边地区优质油菜基地的发展。

  6、  发酵及生物技术利用加工产业化

  充分利用现代生物技术,积极发展科技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的调味品、食品添加剂、蛋制品、营养保健品等。2005年,总产值达到10亿元,其中:调味品产值4亿元,蛋制品产值3亿元,营养保健品产值3亿元。

  依托武汉味全食品公司、武汉亚太食品公司、武汉周东莲花味精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扩大调味品生产量,实现稻谷转化12万吨。培植壮大武汉柠檬酸厂、武汉天天好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着力发展柠檬酸、白蛋白金肽系列产品,实现转化稻谷6万吨,蛋品1万吨。开展技术攻关,重点研制开发蛋黄孵磷脂、干蛋白、蛋黄油等科技含量高的深加工产品。加快果酒、保健酒生产开切步伐。积极发展生物农药和生物有机肥,推进有机农业发展,实施食品安全工程。通过加工产品转化,力争解决武汉及周边地区12000公倾水稻及1300多户规模化养鸡专业户产品销售问题。

  7、  饲料加工产业化

  发展饲料加工业,使其成为养殖业发展的基石,粮食转化的主渠道。2005年,全市饲料总产量力争达到300万吨,其中:配合饲料240万吨,浓缩料54万吨、预混料6万吨。饲料加工企业销售收入达到40亿元以上,带动稻谷转化5万吨。

  以武汉希望饲料、武汉正大饲料、武汉正达饲料、康地化美饲料等大型饲料加工企业为龙头,大力开发非药物饲料、安全饲料、功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研制一批科技含量高,应用效果显著的绿色饲料产品。加快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稳步发展猪禽料,着力发展水产料,积极开发牛羊料和名特优饲料。实施“饲料入户工程”,全市各类畜禽饲料入户率力争达到60%以上。

  8、  林木果品加工产业化

  围绕绿色武汉行动计划的实施,加快林果初级产品转化升级,形成木材加工、木纸浆加工、板栗加工、绿茶加工、油菜加工、水果套包装加工等系列产品,林木果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20亿元。

  以福汉木业等企业为龙头,引进具有国际影响的生产商,建成年产10万立方米的高中密度纤维板生产厂,年加工木材14万立方米,依托晨鸣企业,开展木纸浆加工,继续发展木芯板、家具加工业,促进全市低立农田、沙化农田以及沿江、沿河、沿路地段34000化倾速生丰产林生产基地建设。引进建设板栗加工企业,开发不同类型的板栗方便食品,解决全市10000公倾板栗销售问题。围绕统一集团茶饮料生产,大力发展专用茶基地。招商新建年产1万吨茶油加工厂,并以茶胼为原料进行产品深度开发,建成10000公倾油茶种植基地与之配套。在东西湖区建设水果套袋和包装箱生产厂,开展水果套袋技术的推广运用,力争全市20000多公倾桃、梨、柑桔、葡萄等种植面积中90%以上使用套袋技术,全面提升武汉 鲜果产品档次。积极发展雷竹、香椿、厥菜等森林无公害食品和花卉苗木包装加工,实现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服务。

  三、保障政策及措施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着力建设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培植支柱产业。加快优质油菜、杂粮鲜食、蔬菜甜瓜、特种水产、花卉林果等“五个百万亩工程”实施步伐,做到有品种品牌,有种苗基地,有连片规模。严格按照“五个百万亩工程”实施方案,分年度实施,做到一年一考核,责任到人,任务到区。建立健全严格的农业标准体系、农产品安全生产体系,引导农民按照标准组织生产,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充足的特色优质原料。

  (二)大力推进龙头企业建设,增强辐射带动功能。龙头企业的发展坚持“大、高、外、强”,即“大企业、大集团,高水平、高质量、高档次,龙头向外、产品外销,经济实力强;在发展途径上采取嫁接改造、合资合作、兼并重组等方式;在经营主体上鼓励多层次、多成份、多形式,破除“门户之见”,谁有能力谁当龙头,谁当龙头扶持谁;在政策激励上采取扶持从优、负担从轻、服务从实、保护从严,既扶持大型加工龙头企业,也要扶持农户参与面广、组织化程度高的家庭传统作坊加工群体。要特别重视发展外向型加工企业,鼓励重点加工型龙头企业与国外大财团合资合作,高起点、高标准发展外向农业,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积极组织龙头企业按国际标准生产,开展质量体系、绿色食品、国际环保的申报论证,以取得国际市场的准入证;加快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步伐,引导他们围绕主业发展,努力防范金融风险和市场风险;积极推进加工企业连基地,超市带基地等产业化动作方式,实现产业链的最佳结合和有效延伸。

  (三)坚持农业产业化、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和小城镇建设“三大战略”扭在一起抓。乡镇企业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作为“二次创业”的突破口和调整优化结构的主攻方向。要充分 发挥与“三农”联系紧密的优势,立足于农,扎根于农,通过招商引进一批、调整转向一批、联合重组一批、壮大发展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盘活存量资产。重点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劳动力密集型中小民营企业,扩大农民就业空间。要切实注重引导、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发展食品工业小区。进一步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切实把发展小城镇和农产品加工业紧密结合起来。小城镇建设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坚持建设高标准、管理高水平、建管并重,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好展环境。

  (四)加快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含量。积极推进科研单位与农产品加工企业“联姻”,开展技术咨询和技术合作、合股;对重大农产品加工科技攻关项目将继续采取政府出资,对外招标攻关等办法,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强适合加工农产品品种的选育,保证加工原料专用品质,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对落后加工工艺的技术改造和完善,先进加工设备研制和引进;加强高新技术在农产品加工中的推广运用;加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利用技术市场、星火培训、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等多种途径,发布信息、传播技术,提高企业自主开发能力;加大品牌创新力度,努力造就一批国内外、省内外知名品牌。

  (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大张旗鼓地开放引进,进一步扩大开放领域,引进资金、技术、人才、管理、信息、以最优惠的条件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建设,使其成为主力军。对目前我市具有较强资源优势,但尚无龙头企业加工的产品,如板栗、莲藕、水禽等将实行项目招标,引进企业开发。建立农产品加工重大项目资料库,实行上网推介。建立招商引资责任制,实行目标管理。结合各类农博会、展销会的召开,组织加工企业集中展位开展招商,力争每年有1-2个大型加工项目落户我市。

  (六)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政策扶持。各级计划、财政、工业、商业、金融等部门以及投资公司,要把农产品加工项目作为扶持、投资的重点,集中力量予以支持;市财政设立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500万元,重点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新产品开发;市计委建立扶持龙头企业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500万元,对重点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扶持;对重点农产品加工项目,计划部门将优先立项,并对技术水平先进、规模大、带动力强的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立项;市科技局在“科技3项经费”中设立农产品加工 专项资金,每年不少于600万元,用于农产品加工科技项目;市企业技改资金将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技术改造实行重点倾斜;适当提高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购进农产品原料的增值税进项抵扣率,促进农产品加工和出口;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优先扶持对象;利用新闻媒体对部分名优产品进行推介宣传。

  四、加强领导,强力推进

  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成立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推进计划领导小组,由市人民政府市长周济任组长,副市长胡国璋任副组长,市计委、经委,农业、林业、财政、科技、外经、商业、乡镇企业局等单位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工作人员从市农业局,市计委、经委,市科技、林业、乡镇企业局抽调,在市农业局办公。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加工 产业化工作的领导,要把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工作的认识提高到就是扶持农业、扶持农民的高度来认识,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第一要程,做到发展有规划、工作有措施、落实有班子。市直各有关部门要严格按照《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产业化推进计划》制定详细工作实施方案,狠抓落实,形成推进农产品加工产业化发展的合力。

声明:
① 凡本网所有原始/编译文章及图片、图表的版权均属食品伙伴网所有,如要转载,需注明“信息来源:食品伙伴网”。
② 凡本网注明“信息来源:XXX(非食品伙伴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 邮箱:law#foodmate.net(发邮件时请将#换成@) QQ:139307733
返回顶部